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法治

383名网暴者被判刑!

时间:2025-08-28 来源:

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中持续从严惩治网络暴力犯罪的一组数据引起广泛关注——2024年,有292人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被定罪判刑,有91人以侮辱罪、诽谤罪被定罪判刑。

“按键伤人”者受到应有的惩罚,这得益于我国法治文明的不断进步,得益于全过程人民民主各方参与者循法而行、多元协同的勠力攻坚。

 

据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11.0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升至78.6%。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给人们工作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情绪化、非理性、非真实、攻击性的互动内容伴随产生,其中,“按键伤人”的网络暴力行为成为典型的网络乱象之一。

 

多年来,不断有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呼吁在法治轨道上治理网络暴力、造谣诽谤等网络乱象,助推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为依法打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提供法律支撑,为构建清朗网络空间贡献力量。

 

“按键伤人”者受到应有的惩罚,这得益于我国法治文明的不断进步,得益于全过程人民民主各方参与者循法而行、多元协同的勠力攻坚。

 

据第5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4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11.0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升至78.6%。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给人们工作生活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情绪化、非理性、非真实、攻击性的互动内容伴随产生,其中,“按键伤人”的网络暴力行为成为典型的网络乱象之一。

 

多年来,不断有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呼吁在法治轨道上治理网络暴力、造谣诽谤等网络乱象,助推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为依法打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提供法律支撑,为构建清朗网络空间贡献力量。

从“铜须门”“虐猫女”等早期“人肉搜索”网络暴力典型事件,到被称为中国“网络暴力第一案”的“姜岩事件”,都是网民通过“人肉搜索”获得受害者个人信息并在网络上公开,大量网民通过辱骂、骚扰或恶搞等方式“攻击”受害者,对其生活工作造成严重影响。因此,社会上要求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的呼声愈来愈强烈,不断有全国两会代表委员发出呼吁:完善法律体系,依法保护个人隐私,严惩网络暴力。
 
2015年11月开始施行的刑法修正案(九)对网络相关犯罪行为进行了明确。据此,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条款适用于“人肉搜索”等网络暴力行为,“人肉搜索”犯罪最高可判刑七年。这极大地震慑了侵犯个人信息违法犯罪行为。
 
在此之前,最高人民法院出台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首次划定个人信息保护的范围,明确了管辖法院和诉讼程序,为当事人通过司法程序维权创造了便利条件——个人信息保护在民事和刑事层面的法治建设逐步推进。
 
此外,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修订)、民法总则、网络安全法、民法典人格权编都补充了个人信息保护相关条款,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公众的关切。
 
保护公民个人信息,法治的笼子逐步扎牢。2021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开始施行,明确禁止任何组织或个人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个人信息保护法的意义重大,填补了数字社会重要的法律板块。

编辑: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在线投稿 招聘信息 联系我们 免责声明 人员查询

自律管理承诺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法律顾问:陕西圣地律师事务所 刘胜斌 律师 广告运营:延安都市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陕ICP备15002515号-4新闻出版网络编辑证:【网】新出广培【2013】第(1040)号陕公网安备61060202000304号

地址: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邮箱:361158585@qq.com

声明: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Copyright © 2020-2025 都市文化传媒网 www.dsw0911.com All Right Reserved.